枪击、堕胎、通胀、燃油……或许是最近美国国内频发的各种棘手痼疾让年老力衰的拜登难以承受,又或许是近期社交平台和民调结果上过多的负面评价以及英国“同事”黯然辞职、斯里兰卡“同事”仓惶潜逃的悲惨结果带来了太多的不安,美国总统拜登在上周开始自己上任一年半来首次“中东时刻”:13日至16日,他依次访问了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和沙特阿拉伯等多个中东国家,号称要“开启美国和中东关系新篇
章”。不幸的是,尽管出行前拜登一度信心百倍的专门发表文章,定下了包括敦促海湾国家增产石油和推动在中东组建反俄罗斯联盟等一系列目标,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寻油之旅”被批“空手而归”,和沙特王储谈人权遭“回怼”,拉拢中东国家对抗伊朗也未获响应的拜登此行算盘几乎全部落空,而深究其失败的原因,其根源在于美式霸权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这个曾经的“全球霸主”,已经沦为了各国厌恶的对象。
如果要下一个经典的教科书定义,外交就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用毛主席的话说,外交的本质就是一门“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艺术,但这一说法对于美国来说可不适用,曾经的美国为什么能够在世界舞台之上呼风唤雨?答案很简单:暴力威胁。不说那一个个因为违背美国意愿而被美国以“反恐”或者“可能拥有核武器”等何患无辞的欲加之罪暴力入侵实施颠覆的国家,哪怕是在此次拜登的“中东之行”中,拜登也依旧选择采取威胁的方式去应对饱受全球关注的伊核问题,在采访中公然宣称美国将动用其“国家力量的所有要素”、不排除将使用武力来确保伊朗不能获得核武器。
但不得不说,一句“狼来了”喊了70年,纵使美国“声音”再大也不会有人还在乎其叫嚣,而对于中东地区其他国家来说,这么多年以来围绕伊核问题博弈的无数事实都已证明,武力威胁,除了激化地区局势之外不会有任何作用,拜登的这番姿态不仅没有获得他们的好感,反倒更加剧了其对拜登的不满。毕竟七年前,在中国的协调下,伊朗本来已经签署协议承诺限制其核计划,但正是因为美国出尔反尔单方面退出协议并重启并新增一系列对伊制裁措施,才引得伊朗在次年中止履行协议,闹到如今这份局面。可新上台的拜登不但不思检讨,想办法去弥补错误,反倒在上任后首次前往中东便大肆“拱火”,中东各国又怎能不怒呢?就像约旦外交大臣艾曼·萨法迪说的那样“该地区的危机已经够了,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紧张局势”。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美国的外交可不仅仅只是武力施压,还有不断“输出自由与人权”的“价值外交”。但事实上,正是拜登的此次中东之行彻底撕去了美国外交政策上悬挂多年的“人权”画皮:2018年,美国记者贾马尔·卡舒吉因为其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中批评沙特萨勒曼国王的儿子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的政策,而被萨勒曼王储下令骗入沙特驻伊斯坦布尔领事馆,然后在领事馆内被活生生的肢解、杀害,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在2019年美国大选中,为打击时任总统特朗普的声誉,拜登曾在竞选活动中誓言要让沙特王室成为“贱民”,但这次为了借“解决石油问题”给中期选举造势,拜登却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面带笑容的与真正的“凶手”沙特王储萨勒曼会面,其德操甚至还不如那位在美沙双方会议结束后向萨勒曼大喊,质问其是否会向卡舒吉的家人道歉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驻白宫记者彼得·亚历山大!一个为了权利可以抛弃“人权”与诺言的领导,又怎能获得他国的信任,这也就难怪为何在拜登不顾廉耻的拜访中东的同时,阿根廷、伊朗、沙特、土耳其和埃及五个国家却准备主动申请加入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
拜登此次中东之行的失败不是巧合而是美国长期在巴以问题上的偏袒态度和在诸多地区冲突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所导致的必然。如今中东国家已经对美国失去信任,如果美国不思反悔依旧自行其是,我相信这样难堪的画面将一次次的在亚太、欧洲甚至美洲重演,到那时,美国恐怕将真正的迎来自己的末日。